这段时间我看手机圈的热闹消息不少,有个点特别值得拿出来聊。
自从华为收紧专利以后,很多新旗舰机在影像上就没了某些“硬招”。
大V数码博主的爆料也都指向一个方向:未来一段时间,只有华为 Mate 80 系列还会坚持用可变光圈,其他家新机基本上不会跟进了。
于是大家就会问,可变光圈到底有啥用?是不是“噱头”?
可变光圈不是新鲜概念,它的本质就是让镜头像“瞳孔”一样能收能放。
光线暗的时候,开大光圈让更多光线进来,拍夜景就更亮;光线强的时候,收小光圈压住高光溢出,画面不会过曝。
人像虚化的时候,它也能带来更自然的背景过渡。再加上抓拍,光圈灵活变化意味着可以用更短的快门时间,成功率更高。这些都是真实的场景收益。
不过它也不是万能药。
光圈再灵活,传感器底子差或者算法不给力,拍出来依旧可能糊。反之,有些厂商就算用固定光圈,也能通过算法在白天场景里调得还可以。
所以可变光圈最大的价值在于“夜景和复杂光线场景”,不是所有用户每天都能体会到。换句话说,它是真有用,但不是人人刚需。
问题来了,为什么市面上越来越少?
这背后还是专利博弈。
华为当年对外开放过一些技术,像可变光圈、卫星通信这些都没藏着掖着,算是希望国产品牌能抱团。不过现实很骨感,别人一边“借鉴”,一边还会申请专利无效,把华为逼得很被动。
久而久之,华为干脆收紧共享,自己留着做差异化。这么一来,其他厂商要么绕开,要么放弃,于是我们看到旗舰机在影像上缩水,更多去卷大电池、卷快充。
接下来我甚至能预见网上会冒出“可变光圈无用论”。
有人会说,算法够好就行,没必要搞复杂的机械结构。
我倒不完全认同。原因很简单,你可以怀疑它在白天街拍时没差多少,但只要你真去夜里拍人、拍宠物跑动,或者逆光环境下试试,你就会发现差距确实存在。
只是这种差距需要特定场景才能被放大,而不是随便找一张白天样张就能看出来。
站在用户角度,怎么判断要不要在意这个功能?
很简单,如果你平时主要拍娃、拍宠物、夜景多,那可变光圈就是加分项,确实能提升体验。
如果你就是上下班用来刷视频、白天拍拍记录生活,那大电池和续航更关键。
厂商的路线不同,用户的选择逻辑也该不同,别被话术带跑偏。
这件事对行业的意义也挺有意思。
一个是差异化会越来越明显,华为坚持走影像+自研路线,别人可能更多做“体验均衡”或“性价比堆料”。
另一个是市场声音会越来越割裂,有些人会强调技术壁垒,有些人会强调够用就好。
消费者夹在中间,就需要更清晰的判断标准。
就我自己的意见的话,可变光圈绝不是“无用”,它是一个真实存在的提升,只是它的价值跟场景强相关。
收紧专利没问题,华为要保留优势也是合理选择。
应该下个月华为Mate80系列就要上马了,如果Mate 80 系列继续保留可变光圈,你会因为这个功能去优先考虑它吗?
还是说,续航和大电池才是你心里的第一位呢?
欢迎评论区发表你的看法!
本文来自网友自行投稿,所投稿文章内容并不代表898信息网立场,创作不易,如若转载,请注明文章出处:https://www.898s.com/a/show-108949.html
